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文化▏尹茂祥:台湾年轻世代政治认同的现状与特点

2016-10-22 溪流的海洋人生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尹茂祥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6月号发表专文《台湾年轻世代政治认同的现状、特点及建议》,作者认为:“在李、扁‘去中国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世代,在岛内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他们不再受蓝绿统、‘独’观念的束缚,对大陆较为疏远,‘去中趋台’的倾向明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应按照‘以我为主、统筹安排;以人文本、深化交流;价值导向、文化固本;与时俱进、政策引导’的原则和步骤,逐步建构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
一、认同与世代
认同是两岸关系研究中的焦点议题。认同概念最早在心理学领域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是一个心理过程”。在社会学上,认同被理解为个体对社会影响的反应。政治认同则是认同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反映,是在一个政治体系中公民对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团体或某些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价值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与同意。在两岸关系领域,受岛内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省籍背景与世代经历影响,政治认同的研究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制度认同”,其中“国家认同”指的是民众对国家宪政体制、国名、国号的认同,民族认同是对所属民族文化、文明的认同,制度认同是对现行政治体制的认同。也有人把“认同政治”及“两岸认知”也纳入政治认同。
图1: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台湾学者陈陆辉、周应龙按照岛内重大政治与社会事件发生的时间,将民众分成四个世代,其中第四代(出生于1977~1995年,20~39岁之间),即本文所称的年轻世代。据统计,这一代约有717万人,占选民总数的40%。他们在李、扁“本土化”和“去中国化”教育下成长起来,年龄最大者是2000年“总统”选举的“首投族”,目睹了岛内首次政权轮替,最小者刚好经历了2014年“九合一”选举,感受到两岸关系的波折起伏。对该世代的认同趋势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更好把握岛内局势变化与两岸互动的关系,深入瞭解台湾社情民意,具有指标性意义。 
二、现状
⒈ “国家认同”:异化错位长期以来,岛内民众在“国家认同”上趋向两极,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二元对立。年轻世代因背负较少的历史包袱,其政治认同较为开放,大多采取更为模棱两可的双重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不过,自2007年开始,这种双重认同出现下降趋势,台湾人认同持续升高,中国人认同逐年下降。越年轻、教育程度越高者,认为两岸是“国与国”关系的比率也越高。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长期进行的民调显示,1992~2012年的20年间,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7.6%增加到54.3%,自认为是中国人的从25.5%降到3.6%,自认为两者皆是的从46.4%降到38.5%。2007年2月台湾《中时电子报》民调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2008年6月TVBS民调显示,20~29岁的青年人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7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2012年3月TVBS民调亦显示,20~29岁的青年人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上升到83%。2013年4月29日指标公司民调再次显示,76.2%的青年人认为“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 而如果细化来看,本省籍民众的第四代,台湾人认同迅速上升,外省籍第四代则向双重认同集中。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省籍背景和家庭教育会对青年人的认同产生一定影响。 
图2:台湾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此外,台湾青年在国家、民族认同上的“亲美媚日恐中”心态十分明显。2014年初“新台湾国策智库”发布的调查显示,60%的青年人喜欢日本,美国次之,中国仅获3%的称赞。相较之下,台湾青年更加认同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对大陆的政治体制有高度疑虑,甚至认为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威胁。⒉ 统“独”倾向:求稳趋“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统“独”议题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关注焦点。在实践中,考察民众的统“独”立场主要是通过民意调查来进行。据台湾陆委会收集历年民调显示,长期以来,台湾约有80%以上的民众主张广义的维持现状(包括“永远维持现状”、“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以及“维持现状,以后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另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调查,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主张广义维持现状的民众仍占绝大多数,主张“台湾独立”与“两岸统一”的都是少数。也即是说,台湾民众在统“独”立场上仍然保持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布格局。 在这种主流民意的影响下,台湾青年的统“独”立场与其他年龄层的民众并无本质差异,多数人主张维持现状,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2014年《天下》杂志总结历年调查指出,在统“独”议题上,过去6年来,希望维持现状的民众从52%增至63%,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而支持“独立”或统一的人约为3%,较6年前降低6个百分点,显示在统“独”议题上,极端的人减少了,中间的人增加了。另据台湾《联合报》2013年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台湾前途的看法相对稳定,47%的民众希望“永远维持现状”,比率最高。近年来,伴随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台湾青年的统“独”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尽可能搜集了2012~2015年有关民调,尽管其中专门针对年轻人的相对较少,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特点:一是这几年主张“急统”或“急独”的比例均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维持在5%以内。二是主张“广义维持现状”的仍占大多数,但“维持现状后再独立”的略有升高,“维持现状后再统一”的略有下降,这基本反映出台湾年轻一代在事关“国家”未来前途上的迷茫或冷漠,也反映其在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稳中趋独”的心态。 ⒊ 两岸认知:纠结矛盾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背景下,台湾青年对大陆及两岸关系的认知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一是“恐中、惧中”的意识较为强烈。面对日益崛起的大陆,青年人越来越焦虑和恐惧,他们担心曾经的优势逐渐消失并被边缘化,他们担心过于依赖大陆可能会受到制约,他们担心两岸走的太快导致台湾被“港澳化”。2014年9月台湾《联合报》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显示,与2012年相比,多数民众对陆企、陆资和陆生的防范与不安上升,62.2%认为应对陆企赴台投资给予更严格限制,同比增加13.8个百分点;49.7%认为对陆生赴台就学应采取更严格限制,同比增加5.3个百分点。二是对大陆的信任与认同不升反降。两岸交流近30年,岛内民众对大陆的看法仍较为负面。2009年7月台湾《远见》杂志公布民调显示,当问到“两岸之间最终会变成什么关系”,53.6%的民众认为大陆是生意伙伴,第二是朋友,视家人与亲戚的不到10%。2010年3月《远见》杂志再公布民调显示,44.1%的民众认为大陆是生意伙伴,是朋友的占18%,视为家人与亲戚的占12.7%。三是对大陆的好感度持续走低。2014年台湾《旺报》调查发现,62.8%的民众对大陆观光客没有好感,较2011年的52.6%增加10.2个百分点;64.5%对大陆政府没有好感,较2011年的61.8%增加2.7个百分点。台湾陆委会长期民调亦显示,认为大陆对台当局态度不友善的民众,平均比率破50%,最高曾达64.9%。 四是对两岸交流不排斥但也无感觉、无兴趣。近年来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对大陆的看法也较为客观,多数也希望加强两岸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近两年大陆拍摄的《雍正王朝》、《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电视剧在岛内广受欢迎即是证明。不过,由于长期接受李、扁“本土化”教育,岛内年轻一代只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欠缺国际观,认为大陆的发展与己无关,造成台湾有关研究大陆问题与两岸关系的院校,出现报考人数不增反减的特殊现象。 ⒋ 政治参与:求新求变台湾年轻世代成长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环境: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公民运动风起云涌、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快速普及、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向岛内蔓延等。在这种特定的经济、社会、历史背景下,台湾青年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心态和政治倾向。一是反商仇富、追求公平正义。2000年以来,台湾经济持续恶化,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中产阶级日益萎缩,低收入群体增加,房价、物价高涨,薪资倒退,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M型社会”逐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青贫族”、“崩世代”不断涌现,青年人的相对剥夺感与日俱增,催生其“求新求变”、“反商仇富”的心态和对现有政经秩序、社会结构的强烈不满,“反政府、反体制、反现状”、追求公平正义自然成了青年人当下的政治诉求。二是积极投身社会运动。随着岛内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更加上民进党的误导和煽动,台湾青年将不满转化为行动,从“反大埔强拆抗议”、“太阳花运动”,再到“巢穴运动”,“反课纲微调”,青年人在近两年的社会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三是参政参选意识上升。青年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逐渐改变以往对政治的冷漠,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越来越强烈。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岛内一大批青年积极投身选举,公民活动家何宗勋倡议的“大家来选村里长”活动,很快即有70多名青年人参加竞选。林佳谕所在的树党,更在全台湾提名了17名青年候选人投入各级选举。 
三、特点及趋势
⒈ 台湾年轻世代“国家认同”的异化错位与两岸观的纠结矛盾,是30多年来台湾政治社会化发展与“本土化”教育的必然结果依照政治社会化的理论,重要社会事件较容易对处在青春期晚期以及成年早期“形塑年代”的个体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台湾年轻世代的认同,除了要关注其省籍背景、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外,更要考察台湾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及历史文化教育。简单来说,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将其政治文化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1949年国民政府退台后,在岛内推行军事戒严体制,斩断与大陆的一切联系,造成两岸长期的隔阂与对立。80年代以来,国民政府宣布解除戒严令,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开启了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岛内社会的政治文化从“三民主义”逐渐转向西方的民主、自由观,民众的大中国意识也逐步被台湾意识所取代。正如台湾学者郭正亮指出的,“政治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附带结果是,“中华民国”的威信消退和台湾文字图腾相对地上升”。在文化教育领域,李登辉、陈水扁主政台湾的20年间,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和“文教“台独”政策,大力宣扬“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史就是‘国史’”。再加上两岸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台湾年轻一代对大陆充满较强的排斥心理,很难再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意识与认知。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两岸政策上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刻意迎合台湾主体意识,核心仍是维持两岸现状。尤其是马英九当局在文教政策上,一直未对李、扁时期的“文教“台独”遗留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使得年轻一代在“国家认同”和统“独”立场上的偏差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纠正。 ⒉ 台湾年轻世代国族、统“独”意识较为淡化,但“去中趋台”的趋向短期内难以扭转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台湾青年已经从父辈的族群争议和悲情意识中走了出来,他们不受蓝绿绑架,没有“本省”、“外省”区分,不受统“独”意识形态挟持,对“国家”、归属、统“独”这些概念越来越淡漠。对他们而言,“独立”或者统一都不具备现实的紧迫性。虽然他们自认是台湾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坚定的台湾“国家认同”。同时,当代台湾青年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价值观念,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民生、阶级议题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两岸关系走向不确定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维持现状,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从民调数据看,大多数青年人的“国家认同”还是维持在“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也能接受。2014年8月台湾《竞争力论坛》民调显示,在“具有共同血缘、语言、历史文化”前提下,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民众比例为87%,较上一季增加3.2%。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尽管维持现状已经成为多数青年人的共识,但这个现状,就是“柔性“台独”的现状。也即是说,在台湾青年的潜意识里,现状就是“‘中华民国’是台湾”,这必然会对岛内选举和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据台湾指标公司2015年2月民调显示,50.9%的过半数民众认为两岸现状是“一中一台”,17.7%认为是“一国两制”,9.0%认为是“两个中国”,赞成陆委会“一国两区”官方说法者仅3.5%,高达65.8%民众支持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交叉分析更发现,台湾民众“年龄越轻越反统”,20~29岁族群反对两岸统一比率高达84%。未来,在“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推波助澜的情况下,岛内青年人“去中趋台”的意识短期内难以扭转。 ⒊ 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认同尚处于形成和发展中,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存在被导正的可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众意识的形成、持续与变迁,是个人政治学习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相较于成年人在统“独”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根深蒂固,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观是会变化发展的,将随着自身社会阅历的增加及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做出修正,尽管可能会需要较长一个时期。 第一,从理论上看,青年人的“国家认同”并非一成不变。青年人有激情,有活力,思维活跃,接受力强,他们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锋军和新思想的传播者。同时,青年人的政治思想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强烈可塑性。当代台湾青年除了具备上述共性外,由于他们经历了台湾社会的政治转型,接受欧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又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希望求新求变。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李、扁“去中国化”与“文教“台独”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疏离,同样,我们也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加,台湾青年会逐步建立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正如有学者认为,台湾年轻世代对中国虽然缺乏相应的感情,但也没有过分的敌意,因而这种身份认同较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排除将中国视为“国家认同”的可能性”。其二,从实践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导正。虽然短期内两岸的交流交往无法改变台湾青年固有的“去中趋台”倾向,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两岸青年间隔阂、误解的逐步减少,瞭解、信任的逐步加深,两岸青年的观念、想法必将进一步拉近。“两岸共同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即便不能有效推动统一,至少也像一根顽固的纽带一样连着彼此,不让'“台独”'越走越远。”尤其是,随着大陆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两岸的经济社会差距逐步缩小,两岸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逐渐趋同。伴随大陆崛起带来的巨大辐射力和两岸交流融合衍生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将给岛内民众带来强大的磁吸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民众追求“独立”的意愿,拉近两岸同胞的认同距离。有亲绿学者不无担忧地指出,“只要中国坚持'以经促统',而台湾持续执行'开放'政策,两岸一唱一和,将来如果一步步演变成对中国政经开放依赖之局,届时台湾的“国家”地位将岌岌可危”。
■本文来自“中评网”,参考文献略,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推荐:

人文地理▏海南与台湾的比较漫谈

时事纵论▏郝晓光:利益与道德的博弈

重读历史▏张学良是九一八事变最大的罪人

9.3专题▏日本人的性格为什么那么复杂?

历史解密▏太平天国军队余部流落在智利伊基克的传奇故事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